记得今年夏季最热的家庭伦理剧,也可以称作现代都市剧,《我的前半生》里的主人公陈俊生和罗子君。当时三联写了篇文章,说到这部电视剧只是借用了亦舒的书名,更加俗气的是改了男主人公的名字,本来是涓生。而亦舒这里两人的名字则是来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。在鲁迅的小说里没有提及姓氏,只是两人的名字,涓生和子君。在三联上看到这篇文章时没多想,也没有找来鲁迅的短文看看的念头,关注的焦点还是在电视剧《我的前半生》和小说《我的前半生》里罗子君的人设突变上。今晚临睡前在《彷徨》这个短篇小说集里读到这篇短小说。
起初在看到涓生和子君的名字时,还是没有想起几个月前看到的那篇文章,随着涓生和子君的生活在涓生的回忆中逐渐显现,直至最后写到子君的离世,我突然想起,这个就是三联提到的那篇鲁迅原文,而我也终于理解了三联的编者在提到涓生改为俊生是如何的“俗气”了。
鲁迅先生笔下的涓生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,之前在局里做抄写的工作。子君的家里没有详细介绍,但从她在开篇写到知书达理,同涓生谈人生理想,谈孔孟哲学,说诗论道,也能估摸着是好人家养大的女孩子。在20世纪初的中国,女子受学还是少数。涓生和子君相爱了,子君为了这爱,同家人决裂了,两人在吉兆胡同里建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家庭。本就收入平平的涓生,也因这爱而失了工作。写小品文,译外文书,希望借着自己的才华在《自由之友》上谋个差事。涓生还是忘我的读书,写作,可以称之为持续学习而进步,子君呢,自离家之后就开始了漫漫艰辛的操持家庭,没有时间读书,没有时间进步,只是“终日汗流满面,短发都粘在脑额上,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”。
这样的子君不是涓生曾经爱上的那个鲜花般娇嫩的女子,她苍白,冷漠,没有了快乐和激情,最后涓生说不爱了,还说着让子君离开也许是对子君最好的结果。子君那躲闪的眼光和死灰的脸色,都在昭示她的信仰的崩塌。为爱而无畏果敢的她,就这么被生活磨平直至消失。这前后不过一年呀。子君的逝去,涓生还是借他人之口得知。
在这一片手记中,涓生不断的写到空虚和寂静,写到悔恨,也写到了自己对子君的爱。貌似是个痴情男子,我却只想问他,你有何颜面提及不爱子君的日渐浅薄?书生爱慕闺中小姐的娇嫩却要求闺中小姐如老妈妈般的照顾人,这不是磕碜人嘛!自己不过是在最初帮着煮了饭,之后没提半点帮忙做家务的,更别说给予子君应有的拥抱和关怀,企图通过谈理想和诗歌让子君在生活逼仄的同时挤出时间看书,却不曾帮助她从繁冗的家庭生活中休息片刻。子君走了,走时没带走一针一线,留下了几十银元供涓生生活。
如此看来,鲁迅先生才像是写出了涓生和子君的《我的前半生》,亦舒的小说或是今夏的电视剧更像是子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,这种可能是时代给予的足够的发展空间,是子君后半生的转折点。子君的后半生,倒也没有再详细称述的必要了。
上一篇:像是汩汩涓流,一切不如意都不能摧毁他们的自 下一篇:没有了